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社会课堂中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也极大扩展了由高校课程向社会实践全方位思政育人的边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教育唯有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探索,思政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在新时代“大思政课”发展趋势下,以社会调研实践为载体的实践思政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思政对提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实践思政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复杂多元化,使得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思政模式,扩充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近距离感知祖国气息,倾听祖国声音,培养大学生与全国人民同频共振的情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
其二,实践思政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扎根于祖国大地开启社会调查,重视实践作用,是对传统授学模式的一大创新点,提高了课堂教育的实质性和时效性。
其三,宏观意义上,实践思政促进了社会和谐统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与大学生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在高校展开实践思政,无疑是对学生能力的补充培养,增强了人才的全面性和社会发展能力,继而促进社会和谐统一。
1.实践思政是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递延
思政教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不能拿着文件宣读”,这说明教育一定要与现实相结合,将理论联系实际,由学校教育过渡到社会教育并将二者相融合,才能将人才向出全面发展方向培养。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重视书面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是启蒙开智教育的根基,也是综合基本文明素质的培育地。而社会教育以实践为基础,具有更高的宽度和广度,重视实用性,是学校教育的升华与升级推进。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要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引导和社会实践锻炼,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形成并巩固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作用,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实现思政育人力度提升和过程全覆盖。
2.实践思政是第三课堂与第一、二课堂的扩展
俗话说“纸上谈兵终觉浅”,在思政方面高校培养学生的路径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又有一定实践课,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开展的实践教学衍生出了第一课堂与其他课堂之分。第一课堂即传统地按照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在教室开展,仅停留在以理论传授的方式施教。其他课堂即是第一课堂在空间上的一种延伸,既指传统教室教学以外的创新创业比赛、知识竞赛、科研项目等校内活动的第二课堂。
但不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学生的活动空间仍限于校内。走出校园,在社会的“第三课堂”中学习和实践是对第一、二课堂的有益补充。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举办的校友走访、企业参观、公司实习、志愿服务实践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运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